來源:學習強國
“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覺得難受,想趕緊離開!”
“我更喜歡一個人,一個人待著挺好,我哪兒都不願意去。”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門診📆,醫生遇到上述情況,常常會先考慮患者是否存在社交恐懼症。有時👩🏻⚕️,父母也會前來詢問,因為他們的孩子有一些類似表現🧎🏻♂️➡️。
社交恐懼症和“青春期社恐”
存在社交恐懼的青少年通常會有一系列症狀表現👵🏻。例如🍽,他們會在心理上害怕在社交場合被人註視,害怕自己會有丟面子或令人尷尬的言談舉止,有的人甚至會出現臉紅🔱、發抖🈁🧚🏿♀️、惡心☘️、尿急、尿頻的症狀。當然,光有症狀表現還不能算是心理障礙。
診斷為心理障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類患者會因為對社交活動存在預期性焦慮而感到非常痛苦👩🏻🔧,並采取回避行為🛏。例如,拒絕去某種社交場合,甚至拒絕去人多的地方👩🏼🦳。這就是我們說的不但有症狀💞,而且症狀嚴重影響社會功能📳🫳🏽,最終給患者造成心理痛苦。
除了上述情況,目前還有一類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社恐”,暫且把它稱為“青春期社恐”🤜。這種症狀多發生於青少年身上,他們在社交方面表現出既渴望又害怕的復雜心態。雖然內心渴望與人交往🤷🏻♀️,但在與陌生人打交道時,他們會莫名緊張,有時甚至面紅耳赤,最終不願意與人交往,更喜歡一個人待著,或者僅僅能夠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
究其原因👼🏻👨🏿🎓,這種情況與青少年在青春期表現出的情緒波動大和人際交往敏感性強有關聯。如果大家能夠了解到這些知識,耐心👩🏼🚒、平和地對待他們☸️,他們就能相對平穩地度過這個特殊時期🫱🏻。
社交恐懼是由什麽造成的
心理問題常常會表現為一個連續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是輕微的表現,人人皆有;另一方面則是嚴重的障礙®️。有時,兩者之間並沒有那麽清晰地區分開來。有人也許會問,是什麽導致了社交恐懼的種種表現,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疾病?
總體來說,社交恐懼的成因復雜。有時🪣,一次羞辱性的社交經歷就會導致青少年出現“社恐”。也有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成長在比較嚴苛的教養環境中𓀓,或者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因、內因的影響🚣🏿♀️,逐漸形成對自己比較高的要求,總是對自己不滿意、自我接納差,相對更容易出現“社恐”。
當然,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也會出現“社恐”表現,這時主要的問題是抑郁🧚🏻,“社恐”只是繼發症狀🔇。
青少年“社恐”該如何應對
首先🛣,要意識到表現出“社恐”症狀並不意味著一定患有社交恐懼症。當前,由於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在互聯網上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很多青少年都會在網絡上查找健康信息,並進行自我診斷。在我們缺少完整的知識時🩰,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是,把自己的若幹表現當成是疾病,給自己戴上心理疾病的“帽子”。
其次🧚🏿♀️,根據心理學的“自我推薦學說”👩🦼➡️🈁,“社恐”常常和我們想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印象的動機有關。假如無論別人對自己有什麽看法,我們都一概不在乎📐,就不會緊張、害怕。
所以,當我們頭腦中反復出現一些負面體驗時👩🏽🍼,我們可以采用“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對話”💆🏼♂️,用友善的語氣📘🏃♀️,認可自己感受到的恐懼其實是一種大家都會有的共同體驗,告訴自己沒有必要壓抑或誇大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放松一點去面對,有時甚至可以用“自我調侃”來釋放壓力。
如果經過自我調節,效果不理想☛,那我們就可以求助於心理咨詢師。系統脫敏法是一種常用的行為治療技術🏌️♀️。使用這種方法🩼,心理咨詢師可能會先讓你學會一些放松方法🫲🧜♂️,並和你一起把恐懼的場景按照其恐懼的程度進行排列♞,然後再根據你放松的狀態循序漸進地暴露引起你焦慮💆🏽👩🏻🏫、恐懼的場景。
采用系統脫敏法最容易遇到的問題是👨🏿🚒,如果你一次跨的步子太大,挑選的場景超過了當下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挫折感。此外⛑,認知療法也是心理咨詢師常常用於治療“社恐”的辦法。
藥物對解決“社恐”問題有用嗎?從整體上說,藥物治療是輔助治療方法,其作用往往在於緩解焦慮情緒或伴隨的抑郁情緒🫁。一般情況下,抗焦慮藥物能減輕境遇性焦慮狀態🫡,使自我心理調節或心理治療變得容易一些🏎。
作者: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主任醫師駱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