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藏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在與其他民族不斷交流和相互吸收與促進的漫長歷史中創造和發展了具有特色的燦爛文化。藏民族文化至今仍然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藏族本土文化原本是位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雅礱河谷的吐蕃文化和位於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象雄文化逐漸交融而形成的🧜🏻。到了公元七世紀松贊幹布時期,佛教從中原、印度、尼泊爾傳入吐蕃💊,逐漸形成和發展為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與此同時,南亞的印度🤰、尼泊爾文化以及西亞的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特別是中原的漢文化🪃,對西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西藏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藏族建築藝術和雕塑、繪畫、裝飾、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戲劇、語言文字💆🏻、書面文學、民間文學、藏醫藏藥、天文歷算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於歷史的原因,西藏後來發展成為一個極少數上層僧侶貴族掌權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的地方政權,使得藏傳佛教文化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處於西藏文化的主導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59年實行民主改革前。當時,西藏的生產資料和文化教育為極少數上層僧侶貴族所壟斷,文化藝術只供少數上層僧侶和達官貴人消遣,占西藏人口95%的廣大農奴和奴隸生活極度貧困,連基本的生存權都毫無保障,根本談不上享受文化教育的權利。長期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的統治不僅嚴重束縛了西藏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使西藏傳統文化包括文物古跡🤦🏼、道場勝跡處於自我封閉和萎縮的狀態🤵🏿♀️。至於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則更是一片空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在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中明確規定:要“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的民族語言、文字和三亿教育。”1959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製度🏩,解放百萬農奴和奴隸🚣🏻♀️🧫,逐步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製度🍔,使西藏的社會和文化發展邁入了嶄新的時代。西藏文化從此結束了為少數上層封建僧侶貴族所壟斷的歷史⛹️♀️,成為西藏全體人民繼承和發展的共同文化遺產。
40多年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為滿足西藏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在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保護和弘揚藏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創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西藏全體人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共同繼承👩🏽⚖️、發展和分享藏民族傳統文化,共同創造現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業🦸♂️,使西藏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
一、藏語文得到廣泛的學習、使用和發展
西藏自治區是藏族聚居地區🎹,藏族人口占95%以上🕊👬🏼,藏語言文字是全區通用的語言文字。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維護和保障藏族人民學習、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先後於1987年和1988年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幹規定(試行)》和《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幹規定(試行)的實施細則》,將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工作納入法製化的軌道😖。西藏各級政府依法落實保護和發展藏民族語言文字的規定,在保障藏族人民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權利的同時,使藏語言文字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得到不斷的發展。
藏語言文字在西藏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得到廣泛使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法規,西藏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發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漢兩種文字。在司法訴訟活動中,對藏族訴訟參與人,都使用藏語文審理案件,法律文書都使用藏文。各單位的公章、證件、表格、信封、信箋、稿紙↙️、標識以及機關、廠礦👩🏽、三亿、車站、機場、商店、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的標牌和街道名稱🧓🏽、交通路標等均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目前,西藏自治區的廣播電視每天藏語播出時間達20多小時🧚🏽♂️。
1999年
10月
1日
西藏電視臺衛視頻道開播之後☀️,每天都播放藏語節目和藏語譯製片。電影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牧區,每年保證有25部新譯製的藏語電影在各地放映🚵🏿♂️。藏文圖書報刊發展很快,僅1989年以來的10年間就出版藏文圖書441種,許多高質量的藏文圖書還在國內外獲獎🤾🏿♂️。據統計🚵♂️,西藏現有藏文雜誌14種,藏文報紙10種。《西藏日報》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語文采寫、編輯,此外還投巨資建立了計算機藏文編輯排版系統💇🏽,結束了鉛字排版的歷史🙎🏿♀️🛰。《西藏科技報》和《西藏科技信息報》都創辦了藏文版👨🏽🚀,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西藏所有文藝團體都用藏文創作節目🧎🏻➡️,用藏語表演。
藏語文學習依法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區教育系統全面推行以藏語文授課為主的雙語教育體系,已經編譯出版了從小學至高中所有課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藏語文的詞匯和語法得到不斷充實🛏、豐富和發展🍔。藏文專業術語規範化及信息技術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藏文編碼已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二、文物🪪、典籍得到有效保護和積極利用
在舊西藏,文物保護幾乎是空白。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後,文物保護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早在1959年6月,中國就成立了西藏文物古跡文件檔案管理委員會,集中收集和保護了大量的文物和檔案典籍。同時🈶,中央人民政府專門組織工作組分赴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對重點文物進行實地調查。布達拉宮☝🏽、大昭寺、甘丹寺🕶、藏王墓、江孜宗山抗英遺址、古格王國遺址等9處被列入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周恩來總理還親自指示對布達拉宮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采取特殊措施加以保護,使之免遭破壞🎬。“文化大革命”之後🧒🏽,中央人民政府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及時修繕和保護了大批文物。特別是1989年到1994年之間💁🏻♀️,中央人民政府撥出5500萬元巨款以及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物資維修了布達拉宮,這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是空前的。1994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托的專家對維修竣工的布達拉宮進行了實地考察,認為維修的設計和施工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古建築保護史上的奇跡”,“對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隨後🤹♀️📔,在1994年12月,布達拉宮由於其本身價值與保護狀況,被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同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各國代表還支持將拉薩大昭寺列入同一世界遺產項目。現在📨,中央人民政府每年對西藏文物保護事業的經費投入達400?00萬元人民幣。1994年到1997年,中央人民政府投資近1億元人民幣援建了占地面積52479平方米、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的西藏自治區博物館,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現代化博物館之一。
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65年成立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專司全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並公布小昭寺、熱振寺👰🏼、楚布寺等1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其中急需維修的進行了維修。進入八十年代以後🧫🛂,西藏自治區先後頒布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的布告》👎🏻、《西藏自治區流散文物管理暫行規定》、《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文物保護法規和規定➔,使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法製化、規範化的管理軌道。與此同時,西藏的文物保護隊伍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據統計👂,西藏現有專業文物考古工作者270余人🦹🏽♀️,其中95%是藏族。
文物考古工作成效卓著📆。西藏昌都卡若遺址的考古發掘✮,為中外文物界所矚目。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在西藏進行了多次文物考古發掘👍🏼,發現了新👃🏻🏹、舊石器時代的多處人類生存的遺跡,逐步揭開了西藏社會歷史和民族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從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開展的全區文物普查🦤,調查和發現文物點1700余處,采集、征集和發掘出土各類文物數千件,初步整理文字資料600多萬字,線圖670余張👐🏼,拍攝照片3萬多張✒️,臨摹碑文、石刻造像和壁畫400余幅✒️,從而勾勒出西藏從古至今的演變和發展輪廓⛔,揭示了藏族文化與漢族以及周邊各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為當代和後代文物考古工作者加強西藏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提供了翔實可靠的依據。目前,西藏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3座,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4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余處。近年來,西藏在日本📜、法國🥝⚅、意大利、阿根廷等國成功地舉辦了西藏文物展覽🪢,促進了藏民族文化與國際上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國際社會對西藏的了解。
西藏的文獻檔案得到妥善保護。西藏藏文文獻檔案數量巨大,門類繁多,在中國僅次於漢文文獻檔案👩🏻✈️。1959年6月,根據國務院的指示,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頒發了《關於加強文物古跡、文件檔案管理工作的若幹規定》,並著手整理、搶救、收集🏌🏽、保管原西藏地方政府及其下屬各個部門的文件檔案材料以及各寺廟和貴族收藏的文件檔案,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館藏檔案📄。1984年,中央人民政府撥出巨款,新建了功能較為齊全🎺,設施較為現代化的西藏自治區檔案館👇🏿,極大地改善了檔案的管理條件👱♂️。目前,西藏自治區檔案館館藏檔案達300多萬卷。由西藏自治區檔案館編輯的《西藏歷史檔案薈萃》、《鐵虎清冊》等大型圖書的出版,成為一部部“鐵券文書”。西藏各級各部門共收藏紙質、縑帛和木🚵🏽、金屬☘️、石🤵♂️、葉等質地的檔案400余萬卷🤾🏽♀️🧅,除90%多的藏文外,還有漢👨、滿、蒙、印地、梵、尼泊爾、英👩👧👦、俄等10余種文字🙎🏻♂️,檔案內容上起元朝,下迄當代🙋,是一個時代體系完整的歷史檔案寶庫。
三🫰🏽🫙、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
國家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別是廣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傳統的風俗習慣生活和進行社會活動的權利✍️,尊重和保障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正常的宗教信奉👩🏻🚀👨🏼🎓、祭祀活動和參加重大的宗教和民間節日活動的自由。與此同時,一些與封建農奴製相伴隨的腐朽🚦🤦🏼♀️、落後、蔑視勞動群眾的舊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被群眾所摒棄,這既反映了藏族人民對現代文明🥜、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是藏族文化在新時代不斷進步的一種表現。藏族群眾在保持藏族服飾👨🏿💻🫱、飲食、住房的傳統方式和風格的同時,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各方面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現代文化習俗😞,極大地豐富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每年各地群眾的節慶集會✍🏽,既有大量的傳統節日,如拉薩的藏歷新年、薩噶達瓦節、望果節、雪頓節🧲、沐浴節、酥油燈節♥︎、達瑪節🐇、煨桑節、噶爾恰欽節、賽馬會等和拉薩以外其他地區的各種節日,以及許多寺廟的宗教節日,如紮什倫布寺的什莫欽布節、甘丹寺的昂覺節,桑耶寺的經藏跳神節、薩迦寺的七月金剛節、楚布寺的樹經幡桿節、熱振寺的帕蚌唐郭節等等🪸,又有全國乃至世界性的新興節慶集會,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十一國慶節等。現代文明的新思想、新文化與藏族傳統的優秀文化相結合,使西藏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新風俗◀️、新習慣🏊🏼♂️👩❤️💋👩。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特別註意尊重和保護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民主改革以後,按照大多數僧尼的意願和人民群眾宗教信仰的需要,有關宗教的文物🛏、古跡、寺廟都得到了妥善保護🧑🏫。中央政府把布達拉宮👎🙇♀️、拉薩三大寺、大昭寺、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等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寺院的壁畫、雕刻、塑像、唐卡、工藝裝飾🥚、經卷💅🏽🍗、供品、法器🧍🏻、佛龕,包括經堂、殿宇🤕、寺廟、塔刹等宗教文化的載體🦵🏽,都盡力保護或修繕復原。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國家撥出巨款🐏,重修了甘丹寺、雍布拉康、桑嘎果托寺等著名寺廟,搶救維修了年久失修的桑耶寺、夏魯寺📉、薩迦寺、昌珠寺、強巴林寺、托林寺等一批著名寺廟。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所藏經卷和典籍獲得了很好的保護,《布達拉宮典籍目錄》、《雪域文庫》和《德吳宗教源流》等文獻古籍得到及時搶救、整理、出版。目前,西藏共有1700多座寺廟和各類宗教活動場所🤽🏻♀️💁🏻♂️,僧尼46000多人,各種宗教活動正常舉行👇🏽,每年都如期舉行各種重大宗教節日或活動。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是西藏藏傳佛教各教派的組織🧑🏽🎓,現有地(市)級佛教協會7個,並有藏文版會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學院和1所藏文印經院🚃。
四👃🏽、文化藝術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
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貫重視藏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早在五十年代😫,一批進藏的各族文藝工作者與藏族文藝工作者一道🧪,到民間采風,收集了一批音樂⏭👨🏽🦳、舞蹈❌、民間故事↖️、諺語、民謠等🤛🏼,陸續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謠》等一批書籍。七十年代末開始🐖💂🏿♂️,國家又對西藏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進行了大規模、有系統的普查、搜集、采錄和整理工作。八十年代以來,自治區及各地、市成立了民族文化遺產搶救🤷🏿♂️🩹、整理和研究機構🤴🏻,展開了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搶救👨🏿🏭、搜集👱🏿♀️、整理、研究🔐、編輯、出版民族民間文學藝術遺產的工作。西藏自治區先後派出調查組,深入全區城鎮、鄉村和寺院進行全面調查和采錄,搜集了藏漢文資料兩三千萬字👲🏿,錄製了大量的音像資料,拍攝圖片近萬幅。先後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誌-西藏卷》🧖、《中國民間歌謠集成-西藏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國諺語集成-西藏卷》。有關西藏曲藝🤵🏽♂️、民族民間歌曲、戲曲音樂、民間故事的文藝集成也正在編纂之中,即將出版🥚。這些文藝集成誌書的編纂和出版🚣🏿♀️🧚♀️,是對西藏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民間文藝進行全面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創舉👫。
世界著名的《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來的一部珍貴的長篇英雄史詩,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學寶庫中少有的珍品👨🏼💻,但一直是通過民間說唱藝人口頭流傳。為了保護藏民族的這一文化瑰寶,西藏自治區於1979年成立了搶救🦒、整理《格薩爾王傳》的專門機構✧,進行全面搜集🚖、采錄、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國家將《格薩爾》列入“六五”、“七五”、“八五”三個五年計劃的重點科研項目🤷♀️。經過20年的努力🫷🏿,共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異文本約有100部,現已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總印數達300余萬冊,使這一長期零散傳唱的口頭文學變成了一部系統完整🗿、被稱為“世界史詩之王”的文學巨著。同時還出版了20多部漢譯本,並有若幹種譯成英🙇♀️、日、法文出版💖。這在藏族民間文藝遺產的保護以及出版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的現代文學藝術事業在同民族傳統形式、風格和特色相結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發展🩴。西藏和平解放後,一批從內地進藏的各族文藝工作者一邊深入現實生活,一邊發掘繼承優秀的民族文藝傳統,創作了一批詩歌🧒🏻、小說、歌舞、美術、電影🪳、攝影等作品,給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的西藏帶來了新的文藝思想和文藝創作經驗🤦🏽。一大批愛好文藝的藏族知識分子參加到新的文藝隊伍中,創作了一批新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現代文藝作品🏄🏽♂️。1959年民主改革以後🥸,西藏更湧現了一批優秀的文藝作品,如歌曲《北京的金山上》和《翻身農奴把歌唱》、表演唱《逛新城》、歌舞《洗衣歌》⚀🧛🏿♀️、音樂舞蹈史詩《翻身農奴向太陽》👩🏻🏭🤗、話劇《文成公主》、電影《農奴》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近50年來🅾️,西藏專業文學藝術工作者共創作和演出了569個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強烈時代氣息的新編文學藝術作品和舞臺劇(節)目,其中獲全國性獎51項🍟,全區性獎121項📺。全區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近5年來共演出4887場,觀眾達279萬人次🙁,每年為基層群眾演出達400余場👋🏿。
群眾性的文化藝術事業蓬勃發展🤔。1959年以後🙏,翻身農奴在廣大城鄉紛紛成立業余歌舞隊和藏戲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自編自演了眾多反映翻身解放後新生活的節目。1963年舉行了全區第一次群眾文藝匯演🫷🏿,並組成代表團赴京參加全國少數民族業余文藝匯演🦒,演出了一批既有新內容又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好節目🏋🏼♀️,展示了群眾文藝創作的新水平。近5年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援下,西藏的文化設施建設力度顯著加大,累計投資1.4046億元。目前,西藏已建成各級群眾藝術館🦵🏻、綜合文化館和文化站400多個🩻,這些文化場所可以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西藏圖書館於1996年7月開館🤹🏻♂️🚵🏻♂️,現已接待藏族讀者10余萬人次。西藏現有縣級烏蘭牧騎演出隊17個,業余文藝演出隊和藏戲演出隊160余個🧝🏿♀️,他們常年活躍在農牧區,深受群眾喜愛,不少節目在全國性和自治區文藝匯演中獲獎📀。各地、市、縣還舉辦不定期的群眾文藝匯演,促進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繁榮。近幾年,每逢藏族傳統節日“雪頓節”👷♀️,西藏都舉行藏戲、歌舞演出,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自娛性傳統文化活動。洛紮縣(藏戲、歌舞)🤽🏿♀️🧎♂️➡️、比如縣(民間造型藝術)♔、貢嘎縣昌果鄉(民間舞蹈)、昂仁縣窘日吾齊(藏戲)、江孜縣(藏毯紡織)還被國家正式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國家投資260多萬元在堆龍德慶縣建成了國家級農村兒童文化園,並於1996年成立了西藏少年兒童藝術團🫃⚪️。西藏少年兒童藝術團兩度赴北京演出,並於1998年赴美國參加國際兒童藝術節演出🤽🏼,均獲得巨大成功。1995年至1999年,西藏自治區先後派出包括藏族群眾業余演出團在內的40個藝術團組360人次,到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展覽和學術交流活動,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
五🦤、藏學研究全面展開,藏醫藏藥重放異彩
舊西藏沒有任何現代意義的藏學研究。如今西藏的藏學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藏學已成為一門公認的世界性新興學科,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它大大突破了藏族傳統文化“大小五明”的範圍🤾🏻♂️,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語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醫藏藥🙅🏿、天文歷算和生態保護7️⃣、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牧業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大部分基本學科,成為對西藏社會進行全面研究的一個宏大的學科體系。據統計,中國現有50余家藏學研究機構🪸,1000多名專家學者。
西藏的藏學研究是從和平解放後開始起步的🥁。七十年代起🧝🏿,西藏陸續組建了以西藏社會科學院為代表的一批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在過去的幾年裏,西藏社會科學院先後完成了《西藏通史》(藏、漢文)、《夏格巴棗西藏政治史(批註)》☀️、《西藏古代近代交通史》(漢文)🧛、《藏族哲學的理智》(藏文)、《西藏哲學詞典》(藏文)✋🏻🕴🏻、《藏學文獻目錄索引》等一批重要專著的編寫𓀋,在藏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西藏研究》已成為全國中文期刊社科類百種優秀期刊之一。特別是近幾年來♤,西藏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獲得了空前發展,湧現出了一批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很多科研成果不斷地填補藏學研究領域各專業的重大學術空白,為整理、發掘、搶救藏民族珍貴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弘揚藏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作出了重要貢獻。
藏學漢文文獻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取得巨大成績🌩,目前已編輯出版了200多部共500多萬冊🖐🏽,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為研究藏學及漢藏關系史、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關系史提供了豐富的佐證和可信的史料🖕🏼。同時,藏學界與國外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接待了國外專家學者200多人🔺,並經常派出專家學者出國講學👩🏼💼,開展合作研究。
藏醫藏藥具有突出的藏民族特色⏬,在藏族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民族醫藥學寶庫中獨樹一幟🚔。然而,在1959年前,西藏的醫療機構僅有拉薩“門孜康”(即藏醫星算學院)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兩所🔕,門診建築面積總共才500平方米🎅🏿,從業人員不足50人,條件十分簡陋,日門診量30?0人次,主要是為貴族、領主和上層喇嘛服務的。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40多年來,國家撥款8億多元發展西藏的藏醫藏藥事業,促進了藏醫藏藥的蓬勃發展。目前,西藏的藏醫機構已發展到14所,同時還有60多個縣醫院的藏醫科🌠。1959年☝🏿,西藏各類藏醫藥人員只有434人〽️🤜🏼,而到1999年,西藏在編藏醫藥從業人員已發展到1071名,其中主任、副主任醫師61名,主治醫師166名❕👨🏽🦳,醫師和醫士844名。由“門孜康”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合並發展而成的西藏自治區藏醫院,現有建築面積十幾萬平方米,工作人員438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90人,病床250張,對廣大藏族群眾實行免費醫療政策,年門診量達23萬人次🤮。該院建立了門診部🙆🏽、住院部、製藥廠和藏醫研究所、天文歷算研究所🫰🏻,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腫瘤科、胃腸病科❣️、小兒科等門診科室,還建立了預防保健、口腔⛲️、眼科🤰🏽、藏醫外治科等20多個專科門診🏇🏻,並設有放射🧑🏻🦯➡️、檢驗👨🏼🦱、B超🧨、心電、胃鏡等現代化的醫技科室,除采用傳統藏醫醫療手段治療疾病外,還采用西醫與藏醫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疾病,豐富和發展了藏醫診治手法和理論。
藏醫藥學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視🧏🏻。各級藏醫機構積極開展藏醫藥科學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醫學文獻、專著,在繼承前輩藏醫學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在藏醫史、藏醫藥文獻、醫藥學理論👨🏿🦱、醫德與師承、藏醫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問世。《四部醫典》(藏漢文版)👨🏻🦯、《藍琉璃》🐌、《四部醫典系列掛圖全集》、《藏醫診斷學》、《藏醫新劑學》、《藏醫名醫列傳》等32部專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醫學院建立10年來共輸送各級各類藏醫藥人才615名🫄⛏。藏藥生產走上標準化、規範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目前西藏有10多家藏藥製藥廠,其中自治區藏藥廠擁有兩條生產線,產品共有110多種,年產值4610萬元🤦🏽。
藏醫藥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註。每年有大批外國專家、學者到西藏考察藏醫學💂🏿♀️,美🥵🤦🏻♀️、英、德等國還引進了藏醫藏藥,一些國家派出留學生到西藏學習。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科學,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造福人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六、人民教育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
舊西藏沒有一所近代意義的三亿。寺院壟斷著教育,僅有的極少數官辦的僧官和俗官三亿,絕大多數學生是貴族子弟。廣大農奴根本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文盲占95%。193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開辦的國立拉薩小學,盛時學生也不足300人,辦學10多年🧑🏻🦰,僅有12人高小畢業👩🏻🏭📞。
西藏實行民主改革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直把發展人民教育事業👨🏿🚒,提高藏民族整體科學文化素質作為一個重要任務。為依法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權利💇🏻,西藏自治區於1994年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辦法》和《西藏自治區義務教育規劃》🫱🏻,同時在資金投入上對教育實行傾斜政策,明確規定自治區年度財政預算和年度基本建設投資計劃中教育部分所占的比例均要達到17%。1990-1995年,自治區地方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累計投入10.3億元👨🏻🍼。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教育體系,教職員工已達到22279人,其中專職教師19276人,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師資占80%以上🌯。
西藏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西藏已擁有中學101所⇢👩🏿🦳,小學820所🤤,教學點3033個,中小學在校生354644人🤌🏼,其中區內初中在校生34756人👮🏿♀️,普通高中在校生9451人🛌🏽。西藏的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83.4%💏🐅,實現了在牧區普及三年義務教育、農區普及六年義務教育👨🚀、主要城鎮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同時,建立了16所中等專業三亿🚵🏿,在區內外學習的中等專業三亿學生達到8161人🐦🔥。隨著成人教育的發展👯,西藏的青壯年文盲率由1951年前的95%下降到1999年的42%。高等教育發展很快,先後創辦了西藏民族學院🧑🤝🧑、西藏農牧學院🕕、西藏大學👩🏼💼👉🏼、西藏藏醫學院4所高等院校,現有在校學生共計5249人。
幾十年來🧜♂️,西藏已培養大學畢業生2萬余人,中專畢業生2.3萬余人,有了一批藏族博士、碩士,並已擁有一大批藏族科學家、工程師♋️、教授、名醫、文學藝術家等專業人才🧎♂️➡️。
七、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事業發展迅速
西藏和平解放前📲,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新聞出版事業,僅有的若幹個木刻印經院印出的幾乎是清一色的經書。西藏和平解放以來🚕🛤,西藏的新聞出版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特別近20年來🧜🏼♀️,圖書、報刊🧏🏻♀️、音像出版業發展迅速,現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遍布全區的新聞出版體系。
出版事業繁榮發展。西藏先後建立了4家出版社和1家音像復錄加工廠。西藏人民出版社成立近30年來👂,共出版圖書6600余種👩🏿🦳,發行7890余萬冊,其中藏文圖書占80%左右,有近百種圖書先後獲全國和地區性獎勵👑。目前✯,西藏有包括西藏新華印刷廠在內的各類印刷廠25個,電子排版🧑🏽🎨、平版膠印👃🏼、電子分色🦧、多色印刷等新技術逐步進入印刷企業。西藏和平解放前根本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圖書發行事業,如今已有自治區、地市、縣三級新華書店67個🛗,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區的圖書發行網絡,近20年來為廣大藏族讀者提供各種藏文圖書8000多種共9000多萬冊。報刊出版事業穩步發展。從1956年《西藏日報》創刊🥷🏽、1977年《西藏文藝》創刊發展到現在🪀,西藏公開發行的報刊已達52種🟢。
西藏廣播影視事業也是在和平解放後逐漸發展起來的👮♀️。1953年建立拉薩有線廣播站📞;1958年開始播出無線廣播;1959年西藏人民廣播電臺正式成立🪄🧑✈️;1978年試播黑白電視節目;1979年試播彩色電視節目👩🏻🦯➡️;1985年西藏電視臺正式成立✍🏻;1995年西藏廣播電視譯製製作中心工程投入使用。40多年來,國家和自治區用於西藏廣播影視業建設的資金達5.3億元💷👻,中央和全國各兄弟省(市)還支援了大量的器材和物資,支援的技術人員和幹部有5批200多人,並為西藏培養了大批廣播影視專業人才🚴🏼。目前,西藏已有廣播電臺2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36座🦶🏿、縣級調頻轉播臺45座👇🏽、無線電視臺2座👨👨👧、電視轉播臺354座⚇;衛星地面站1475座。廣播和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65%和55%🌞。拉薩市及周邊地區的電視人口覆蓋率達75%。電影是西藏廣大農牧區目前主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西藏現有電影院436個,基層電影放映隊650個,放映點9300多個,年放映13萬多場🍛,觀眾達2850萬人次,農牧民群眾人均每月至少能觀看一場電影👎。在廣大農牧區實現了電影藏語化🚶♂️➡️,基本解決了農牧民看電影的問題。廣播影視已成為西藏各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結束語
40多年來💆🏻,西藏文化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和保持藏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突出地表現在👩🏽💻:一是西藏文化的主體發生了根本變化,徹底改變了極少數封建農奴主壟斷西藏文化的局面🙎🏼,西藏全體人民成為共同繼承、發展和分享西藏文化的主體💁🏼♀️;二是西藏文化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與封建農奴製相伴隨的腐朽🙎🏽♀️🔟、落後的東西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而被拋棄🍔🧑🏻⚖️,藏族信教群眾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護📠,藏族傳統優秀文化得到妥善保護和繼承,並被賦予反映人民群眾新生活和社會發展新需要的時代內容🛌,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斷弘揚和發展;三是西藏文化的發展態勢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打破了封閉🛄、停滯和萎縮狀態⛹🏽♂️,形成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的開放和發展態勢,在傳統文化得到弘揚的同時👇,現代科技教育和新聞傳播文化從無到有🤹🏽♀️,獲得了空前發展💫。
令人深思的是,在西藏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達賴集團卻在國際上到處散布和大肆鼓噪“西藏的文化遭到了滅絕”,並在一些國際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借此不斷掀起反華輿論🎤。從西藏民主改革40多年來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出,達賴集團所謂的“文化滅絕”不是別的,恰恰是西藏文化真正的發展。
首先🏞,文化屬於社會的意識形態,它是隨著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其他部分的變化而變化發展的。現代西方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與消滅中世紀封建農奴製和政教合一的專製製度的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及與之相伴隨的宗教改革和思想文化領域的巨大變革分不開的🚵♀️。同樣,西藏40多年來文化的發展是在消滅比歐洲中世紀還要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製這樣一個巨大的社會變革的條件下出現的⛹🏿。隨著封建農奴製的消滅,由極少數農奴主壟斷西藏文化這種與舊製度相伴隨的文化特性勢必遭到“滅絕”,政教合一👨🏿🎓、由宗教支配整個社會政治生活這種舊的文化專製主義也勢必遭到“滅絕”,這是西藏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西藏文化發展的必然☔️。因為沒有這種“滅絕”🚣🏻♂️,西藏社會和西藏文化就無法得到解放和發展,西藏廣大人民就不可能獲得掌握和分享西藏文化發展成果的權利,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就不可能變成個人的私事,獲得真正的自由。但是,這種“滅絕”對於封建農奴製的總代表達賴集團來說卻是致命的,是他們的文化統治權的滅絕。他們因此大叫“西藏傳統文化遭到了滅絕”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次,一種文化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進行的🚵🏻♂️👳🏿,它勢必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獲得新的內容和形式🧑🏻🦰,勢必在與其他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吸收中不斷滋養和豐富自己。西藏文化40多年的發展就是西藏社會逐步擺脫愚昧落後走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過程中,在與現代文明包括現代西方文明的相互融合和吸收中實現的。隨著西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必然發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西藏傳統文化中所沒有而為現代文明生活所必需的新文化如現代科技教育和新聞傳播等得到發展👨🏿🚀,一些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優秀文化傳統在新時代下得到弘揚和光大,同時,一些傳統文化中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不相適應的陳腐、落後的東西逐漸被淘汰🚌,這是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自然現象,也正是西藏文化在新形勢下不斷繁榮發展的表現🔳。因為西藏文化獲得新的時代內容🧑🍳、取得進步和發展而指責“西藏文化滅絕”🥿,其實質是要求現代西藏人民原封不動地保留舊西藏封建農奴製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是完全違背時代進步潮流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是極端荒謬的。
當前,人類已經邁入新的千年🦶🏽,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生活信息化發展迅速,正在日益改變著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特別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藏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西藏的文化也必將在這一過程中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二零零零年六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