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號】010101
【分類名】馬恩著作
【書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
【編者】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6
【標題】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誌意識形態(之一)
【正文】
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誌意識形態(之一)(註:《德意誌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於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寫,是馬克思主義形成時期的重要著作。這部著作共分兩卷,其主要內容是闡述作者製定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批判分析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麥·施蒂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批判“真正的社會主義”或“德國社會主義”的各式各樣代表的哲學觀點,表述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
馬克思和恩格斯從1846年到1847年在德國曾多次為出版《德意誌意識形態》尋找出版商。由於當時書報檢查機關的阻撓,還由於出版商對書中所批判的哲學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寄予同情👸🏼,這部著作未能出版。
《德意誌意識形態》在馬克思恩格斯生前,只在1847年《威斯特伐裏亞汽船》雜誌8月和9月號發表了第2卷第4章。全書以手稿形式保存下來❤️,沒有總標題🍏👨👩👧👧。《德意誌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這一標題源於馬克思在1847年4月6日發表的聲明《駁卡爾·格律恩》中對這部著作的稱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3頁)🏄♂️。
收入本卷的《德意誌意識形態》第1卷第1章《費爾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寫於第1卷成書過程中的不同時間。但是就理論內容來說🦙,該章具有獨立的價值🤸🏼♂️,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裏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原理♤,並根據自己新的歷史觀對共產主義作了科學的論證😎。這一章在手稿上,原來的標題只是《一、費爾巴哈》。在手稿第1章的結尾有恩格斯的筆跡🦡:《一、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顯然,這是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後於1883年整理馬克思遺稿👨🏻🦳,重讀《德意誌意識形態》手稿時對原有標題的具體說明💁♂️💈。
《費爾巴哈》章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發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蘇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發表了俄譯文,1926年以德文原文發表於《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1卷。1932年👩🏿🦰,《德意誌意識形態》全書第一次以原文發表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歷史考證版第1部分第5卷🚴🏼♀️,其中《費爾巴哈》章由編者重新編排✋🏼,加了分節標題,刪去手稿結尾部分關於社會意識形式的劄記👨🏼💻。《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的俄文第2版(1955)🟠🍤、德文版(1958)以及中文版(1960)均以這一版本為依據。後來,前蘇聯《哲學問題》雜誌1965年第10和11期🏄♂️、《德國哲學雜誌》1966年第10期先後發表了該章的新編版本🥾;《費爾巴哈》章的俄、德文單行本也相繼問世❗️🫚。《費爾巴哈》章的中文單行本於1988年編譯出版。本卷所收《費爾巴哈》章譯文是根據該章的德文單行本1985年版重新校訂的。--62。)
(節選)
第一卷
第一章 費爾巴哈 唯物主義觀點
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
[Ⅰ]
正如德國的玄想家們所宣告的,德國在最近幾年裏經歷了一次空前的變革。從施特勞斯開始的黑格爾體系的解體過程(註:大·弗·施特勞斯的主要著作《耶穌傳》(1835-1836年杜賓根版第1-2卷)開創了對宗教的哲學批判⭕️,並且使黑格爾學派開始分裂為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
老年黑格爾派著重強調黑格爾的體系,對德國三月革命前的社會和政治實踐持保守的直至反動的態度🛂。因此,對他們也稱右翼黑格爾派,其成員有加布勒、道布🧦、漢寧和萊奧💪🏼。
青年黑格爾派重視以黑格爾的辯證方法為依據,對基督教和普魯士國家持批判態度👈🏿,對他們也稱左翼黑格爾派,其成員有施特勞斯、施蒂納🎥、盧格🎅、鮑威爾兄弟,有時還有費爾巴哈🏊♀️。——62😥。)發展為一種席卷一切“過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騷動⚆。在普遍的混亂中,一些強大的王國產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間出現了許多英雄🚢,但是馬上又因為出現了更勇敢更強悍的對手而銷聲匿跡🚮。這是一次革命🟫,法國革命同它相比只不過是兒戲📲;這是一次世界鬥爭🛴,狄亞多希(註:狄亞多希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的將領們,他們在亞歷山大死後為爭奪權力而彼此進行殘酷的廝殺🤷🏿♀️。在這場爭鬥的過程中(公元前4世紀末至3世紀初)🧚♀️,亞歷山大的帝國這個不鞏固的實行軍事管理的聯盟,分裂為許多單獨的國家。——62🤬。)的鬥爭在它面前簡直微不足道。一些原則為另一些原則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殲滅,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聞的。在1842-1845年這三年中間,在德國進行的清洗比過去三個世紀都要徹底得多🧙🏻♂️。
據說這一切都是在純粹的思想領域中發生的🤝🦧。◎第62頁◎
然而🤦,不管怎麽樣♿,我們涉及的是一個有意義的事件:絕對精神的瓦解過程🔯👩🔬。當它的生命的最後一個火星熄滅時👩🦯,這個caput mortuum (註:原意是“骷髏”;化學中蒸餾過程結束後的殘留物⛺️。這裏的意思是無用的殘渣。——編者註)的各個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們重新化合🍣,構成新的物質。那些以哲學為業,一直以經營絕對精神為生的人們,現在都撲向這種新的化合物。每個人都不辭勞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競爭在所不免👩🏿🦰。起初這種競爭還相當體面,具有市民的循規蹈矩的性質🕍。後來,當商品充斥德國市場😱,而在世界市場上盡管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到銷路的時候🔓,按照通常的德國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虛假的生產,因質量降低、原料摻假📐、偽造商標、買空賣空、空頭支票以及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信用製度而搞糟了。競爭變成了激烈的鬥爭,而這個鬥爭現在卻被吹噓和構想成一種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變革👦🏽,一種產生了十分重大的結果和成就的因素。
為了正確地評價這種甚至在可敬的德國市民心中喚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學叫賣🥠,為了清楚地表明這整個青年黑格爾派運動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別是為了揭示這些英雄們的真正業績和關於這些業績的幻想之間的令人啼笑皆非的顯著差異🕕,就必須站在德國以外的立場上來考察一下這些喧囂吵嚷👨🍳。(註:手稿中刪去以下一段話🐹:“因此👶,在我們對這個運動的個別代表人物進行專門批判之前,提出一些能進一步闡明他們的共同思想前提的一般意見。這些意見足以表明我們在進行批判時所持的觀點,而表明我們的觀點對於了解和說明以後各種批評意見是必要的。我們這些意見正是針對費爾巴哈的,因為只有他才多少向前邁進了幾步,只有他的著作才可以認真地加以研究”。——編者註)◎第63頁◎
一 費爾巴哈
A.一般意識形態🛒,特別是德意
誌意識形態
德國的批判,直至它最近所作的種種努力🙋🏻,都沒有離開過哲學的基地🙎🏼♀️👩🏽🏭。這個批判雖然沒有研究過自己的一般哲學前提,但是它談到的全部問題終究是在一定的哲學體系即黑格爾體系的基地上產生的🖋🩱。不僅是它的回答,而且連它所提出的問題本身🈁,都包含著神秘主義🤹🏻。對黑格爾的這種依賴關系正好說明了為什麽在這些新出現的批判家中甚至沒有一個人試圖對黑格爾體系進行全面的批判⇢,盡管他們每一個人都斷言自己已經超出了黑格爾哲學。他們和黑格爾的論戰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戰,只局限於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抓住黑格爾體系的某一方面☛,用它來反對整個體系,也反對別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起初他們還是抓住純粹的、未加偽造的黑格爾的範疇,如“實體”和“自我意識”(註:大·弗·施特勞斯和布·鮑威爾使用的基本範疇。——編者註),但是後來卻用一些比較世俗的名稱如“類”、“唯一者”、“人”(註:路·費爾巴哈和麥·施蒂納使用的基本範疇。——編者註)等等,使這些範疇世俗化🙇🏿♀️。
從施特勞斯到施蒂納的整個德國哲學批判都局限於對宗教觀念的批判(註🤸🏻♂️:手稿中刪去以下這段話:“這種批判自以為是使世界消除一切災難的絕對救世主。宗教總是被看作和解釋成這些哲學家們所厭惡的一切關系的終極原因🙎🏽♀️,他們的主要敵人”。——編者註)。他們的出發點是現實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學。至於什麽是宗教意識,什麽是宗教觀念,他們後來下的定義各有不同。其進◎第64頁◎步在於🧗🏼♀️:所謂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觀念🤴🏽、政治觀念、法律觀念、道德觀念以及其他觀念也被歸入宗教觀念或神學觀念的領域🪀;還在於👳♀️:政治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被宣布為宗教意識或神學意識👨🏻🎨,而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人,總而言之📂👮🏿♂️,“一般人”👩🏼🍳,則被宣布為宗教的人。宗教的統治被當成了前提。一切占統治地位的關系逐漸地都被宣布為宗教的關系👩🦽➡️,繼而被轉化為迷信——對法的迷信🎬🚊,對國家的迷信等等。到處涉及的都只是教義和對教義的信仰。世界在越來越大的規模內被聖化了🦻🏿,直到最後可尊敬的聖麥克斯(註:指麥克斯·施蒂納(約翰·卡斯帕爾·施米特的筆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也用其他綽號稱呼他,例如🪈,稱他為“聖桑喬”🦕、“聖者”🏓、“聖師”等等👰♀️。——編者註)完全把它宣布為聖物,從而一勞永逸地把它葬送為止💄。